春節將至,能提升「年味」的4件家務活,快讓孩子行動起來吧

文/蘭媽談育兒

長大就是一個失去的過程,我們失去了兒時的味道,也找不回小時候的年味了

還有7天就要過春節,可笑的是有些人居然不知道今夕是何夕,甚至連年貨都不曾準備

下班的路上,聽到一對年輕夫妻討論春節貼對聯的事兒

妻子說「老公,妳看街上開始賣春聯了」

丈夫:「哦,可能是快過年,這些春聯就擺出來了」

說完,丈夫打開手機看了看日歷,驚訝地問「還有7天就要過年啦?」

妻子看著驚訝的丈夫, 噗呲一笑地說「當然了,一年過得多快呀」

隨后,妻子又問丈夫「老公我們也去買一些春聯吧,妳喜歡什麼樣的款式」

丈夫平淡地回道「貼不貼都行,我們整天在單位上班,也很少在家里待,沒必要折騰那些」

妻子想了想,也覺得有些道理,挽著丈夫慢慢消失在街道的拐角…

聽完這對陌生夫妻的簡短對話,我陷入了一陣 深思:「現在的年味竟如此淡了嗎」

帶著這個問題,我又問了問身邊朋友們「年貨準備咋樣了」

結果,多數親戚好友的回答都是「過年還有好幾天呢,不急」

甚至,還有一些朋友計劃著大年三十上午去買東西,下午回家做飯

春節不再有準備年貨的 風俗習慣,這不只是存在年輕的80、90后圈子,像身邊很多長輩也是這樣的想法

前幾天,和50歲婆婆、56歲大伯、以及70歲外婆通話,除了日常的 噓寒問暖之外,當問及年貨情況時,他們也紛紛表示「還沒有開始準備年貨」

婆婆和大伯也都認為「現在生活那麼方便,還用得著準備年貨嗎,大年三十超市都開著」

透過年貨這件事,我似乎也明白為什麼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因為在大伙眼里 春節特色已經普遍淡了

而身為成年人的我們都如此,那麼更別提孩子的 年味淡,又或者沒有以前過春節的 淳樸快樂

所以,當年味越來越淡、春節過得越來越沒有意思時,身為家長就要做好 拾回年味的教育重責

讓孩子過一個 與眾不同寒假的同時, 春節風俗、和 文化精神,也是孩子成長和認知里 意義非凡的體驗

春節將至,如何讓孩子過上年味十足的春節?4件能提升「年味」家務活的事情,建議家長讓孩子行動起來:

第一件:

讓孩子動手參與節前風俗

有個朋友,前些天在網上購買了2盒海蝦作為春節餐桌美食

等待幾天還沒有發貨的消息后,便聯系客服詢問何時發貨

結果客服告知「不限區,會在小年之前發走」

朋友當時就有些懵了,她愣了一下,然后在度娘上查詢「什麼是小年」

當時,朋友給我說這件事情時,我瞬間有種「現在的小年輕呀,連小年都不知道」

其實,過小年的風俗習慣,好像從老爸老媽的70、80年代似乎就已經被淡忘了

小年就是「灶神節」,兒時記憶里爺爺奶奶特別重視這個節日

并且,「送灶神」的那一天,一定虔誠,每到了小年那一天,爺爺奶奶還告訴我:

「灶王爺是玉皇大帝親封的灶王神君,小年那天要到天庭去匯報工作,如果不夠虔誠就會受到影響,灶神也不再庇佑我們」

所以,每到了那一天,爺爺都會拉著我虔誠地磕頭祭拜…

這段想起來還滿是味道的經歷,自從和爸爸媽媽搬到新買的房子居住后,就不曾再經歷了

而現在的春節年味之所以越來越淡了,我認為,正是很多 春節習俗、文化歷史被遺忘了

所以,春節將至,想讓孩子感受到「年味」,傳承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和習俗體驗,這才是最應該做的事情

但對于貪玩又喜歡新鮮事物的孩子們來說, 嘴說千遍、不如動手做一遍的成就感和快樂體驗

為了讓孩子提前感受到春節的「年味」漸近,過年的那些 風俗習慣、節前特色就要讓孩子了解并且參與了

比如,臘月二十三過小年,臘月二十四掃塵,臘月二十五做豆腐、臘月二十六割年肉,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臘月二十九上供請祖先,臘月三十除夕貼門神、守歲

從臘月二十三、到除夕那天,歷時8天的春節風俗體驗,這也是每天都不重樣的「家務活」,讓孩子參與進來,每天都是不同的快樂和年味體驗

年近了,大家手里握著 思鄉心切的車票,不論是 風霜雪雨、還是 天南地北,大家都 迫不及待地回鄉為了春節團聚

有家的地方就是歸屬,我覺得,老家才是每個人心中根深,也是親情的永恒根

春節的年味之所以越來越淡了,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城市 聚集性的煙火限制,如果把春節這個特殊的節日聚集在老家,就可以體驗到更多快樂和年味了

現在有句話流行說「農村有個家,才是個寶」,農村的很多風俗習慣、春節規矩,帶著孩子去 動手參與、體驗一番,這也是難得且意義非凡的經歷哦

第二件:

動筆記錄年貨所需清單

春節的年味是什麼?

我認為,是氣氛、是體驗、也是團聚

忙忙碌碌一年了,有人覺得「過年越簡單越好,沒必要弄得那麼濃重,大家吃不了那麼多,到頭來還浪費了」

其實,這樣的想法本質無錯,但年味卻不能淡化,同時春節特色也不能被遺忘丟棄

比如,辦年貨這件事就很現實,看起來或許是隆重、浪費,卻也是年味的氣氛襯托,更是煙火氣息的象征

打個比方,如果大家都不重視辦年貨了,那春節前的七、八天大家都在干什麼呢?大抵都是和尋常一樣,過了早上、過晚上,日子一天天過著,味道卻沒有不同

如果這種平淡、甚至無味的感覺繼續下去,春節和尋常日子自然是沒什麼不同,親戚往來之間似乎也沒什麼感覺

就那樣,妳說現在的年味越來越淡了,他說某某現在見面都不熱情了,一看就是掙了幾個錢就開始瞧不起人…

對于成年人來說,年貨是年味的氣氛襯托,喚醒春節意識、親情濃厚的心靈感應

而對于孩子來說,年貨又是 年味體驗、勞動鍛煉以及 傳承文化的家庭教育

所以,辦年貨盡管是一件 勞累繁瑣的事情,最好也不好丟棄

如何讓辦年貨這件家務活成為孩子年味感提升呢?

首先,讓孩子動筆記錄年貨所需清單,可以鍛煉書寫能力、也可以培養做事的規劃意識

其次,和孩子帶著年貨清單去辦年貨,可以培養孩子的參與能力、年味意識、和金錢觀

最后,和孩子把買好的年貨分類整理,可以提高孩子分類能力、家務意識和親情和諧

有人說,辦年貨又累、還容易浪費,其實年貨「辦」的就是一個氣氛,就像是我們去采購日需用品一樣,有計劃地按需求購買

需要注意,年貨的種類可多,但數量不需要太多,可以讓孩子根據 家庭所需、成員情況、以及 餐桌食材做好規劃

這個過程可不簡單,需要 思考、總結、和 分配,光是動手動腦的觀察和思考,這就是一個有意義的 年味家務活體驗,也是一次難得的 個人能力提升機會

如果說生女兒就是用來打扮的,那麼春節也是用來和孩子體驗不一樣 文化精神、成長教育

請記得,今年這個春節給孩子放放假、也給自己放放假,不要再把視線都放在學業和工作上,陪著孩子 規劃年貨、置辦年貨,會發現我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而春節的 年味、親情感也會越來越有味兒~

第三件:

裝飾氣氛、策劃年味儀式感

大年三十,是我國一年一度的傳統佳節-新年春節

關于過春節,天南地北的各地過節習俗都各有特色,其中除夕的年夜飯可是頭等大事

作為一年當中最盛大、隆重的節日,春節正悄悄向我們招手走來,無論 大街小巷有無洋溢著年味氣息,春節的傳統和儀式感都應該得到男女老少的重視

年三十,一大家人聚在一起開心熱鬧地品嘗著家鄉的年夜飯,本該 其樂融融的節日氣氛,也象征著一家人 團團圓圓的和諧美滿

而關于春節濃濃的年味感,除了是 人文精神、傳統文化、風俗習慣之外, 春節儀式感也少不了

如何有效把春節儀式感提上日程?

在這個有趣的事情、有意義的節日里,當然少不了全家齊上陣的有力出力、有創意出創意了

而小朋友們又擅長的是什麼?他們雖然沒有拿上手的 烹飪手藝,也或許沒有整理家務和大掃除的 井井有條,但孩子擅長的 創意、動手動腦的想象能力,也或許會春節帶來不一樣的年味兒

春節的傳統特色就是貼春聯、掛燈籠、貼窗花,而傳統的春聯貼福、燈籠和窗花,通常都是買來的精致成品,喜慶、好看又顯得高大上

其實呀,在以前的年味里,燈籠、春聯和窗花都是可以自己做的,像以前的春聯,家里面有寫得一手好毛筆字的,就是香餑餑了,不僅承包了家里面的對聯,鄉親們也會為了出色的文采而登門求福

這種濃濃的 年味、贈予福字春聯的 特殊情誼,包括 文化傳承的驕傲,想起來就是一種快樂的事情

當然,這些看起來就有難度的事情可能孩子無法勝任,但春節氣氛在于參與和體驗,除了大門口需要買一些 精致大氣的春聯,像臥室、和窗戶的窗花裝飾就可以教給孩子創意發揮了

比如,買來一些紅紙和折紙書,陪著孩子一起動手剪窗花、折福氣,這些包含了勞動、創意和靈感的參與,即是年味感,也是孩子成長的一種成就感

此外,像才藝好、想法新奇的孩子,還可以讓他們策劃一些新年活動,年夜飯過后,能在孩子的節目安排里 把酒言歡、唱唱跳跳、品味年味兒,這也將是不錯的體驗哦

第四件:

動手裝壓歲錢、派紅包

春節的傳統佳節,還少不了小朋友期待的壓歲錢紅包

可是,在如今年味的逐漸平淡里,經常聽到很多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呀,拿到壓歲錢根本就是視如草芥,一點也不當回事,隨便亂扔不說,拿到壓歲錢也沒有一點驚喜感」

有位媽媽曾告訴我,年終大掃除時挪開沙發時,不料發現了孩子年初的壓歲錢

看著角落里被遺忘一年的一張張百元大鈔,本來是興奮又驚奇的事情,可孩子見到后的「淡淡一瞥」怎地看上去如此刺眼呢

其實,年味淡了,孩子對壓歲錢的平淡、無所求似乎也是在意料之中

畢竟,小時候的我們,沒有零花錢,也只有逢年過節時才能穿到新衣服、吃上好吃的,而這些對于如今的孩子來說,幾乎就是伸手即來般地 觸手可得

很明顯,當這些幸福來得太容易、太簡單時,就會容易形成「來得越容易,越不懂得珍惜」的摒棄心理

那麼,在小康生活的今天,讓孩子逢年過節才能穿新衣、吃豐富的食物,顯然有些不現實

為了讓孩子重視新年壓歲錢,我們可以依然可以從氣氛上起到感染效果

比如,往年包紅包這件事情都是家里面大人的事情,把一定數額的壓歲錢裝進紅包之后,等到大年三十、或初一送給孩子

其實,這個過程完全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家長事先規劃好人數、和準備一定的壓歲錢數額,然后把「裝紅包」、和「派紅包」這些事情交給孩子

這份動手操作可不簡單,除了可以近距離感受金錢之外,裝紅包的數額、和多少人數,也潛意識地激發孩子的金錢觀

其中,尤其是看到百元大鈔一張張被裝進紅包,準備贈送給很多很多小朋友時,這種體驗金錢支出的失落感,也可以形成一定程度的珍惜和感恩意識

新年的年味兒,其實就是在于傳統、文化、特色、習俗、和動手去體驗

對于孩子來說:

❶參與節前習俗的勞作

❷動筆記錄年貨清單

❸裝飾氣氛、策劃年味儀式感

❹動手裝壓歲錢、派紅包

以上四種有意義的家務活體驗,不管是勞作體驗、年味參與、還是氣氛策劃,這些都將會成為孩子走過路里值得紀念、和提倡的年味「家務活」

說到最后,關于讓孩子體驗年味、提升「年味」的家務活,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想法與建議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