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和孩子之間最好的距離就是保持「邊界感」
文/蘭媽談育兒
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和孩子相處的 個人邊界問題,即距離產生美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和孩子之間最好的距離就是時刻都黏在一起,這樣才能顯示親密指數
然而,隨著孩子的年齡逐漸增長后,我發現家長和孩子之間越是近距離、越是容易產生隔閡
這也是比較常見的邊界距離,不信,我們接著往下看☟
編輯部的女同事阿敏給我講了她的兩個故事:
第一個:越是挽留、越留不住
有一個周末,奶奶從幾千里之外的農村到城里住幾天
兒子浩浩突然說:「媽媽,今天晚上我想要跟奶奶一起睡」
阿敏開始愣了一下,然后再次確認地問「妳確定?」
浩浩很認真地說「我確定」
得到肯定回答后阿敏便說「那好吧」
于是,浩浩就 興高采烈地拿著自己的小枕頭去找奶奶
當時,奶奶還有種 受寵若驚的驚喜感,到了晚上23:00還在講孩子喜歡的海盜故事
可是,老人家一般都起床得比較早
第二天早上不到6:00,浩浩發現沒有人陪著一起睡后,就一咕嚕地爬起來立馬清醒
而一大早上,只要家里面的小淘氣起床了,整個周末的沸騰一天也就開始了
等到了第二天晚上,浩浩又說「我今晚還要跟奶奶睡時」,阿敏立馬就拒絕說「不行」
對此,阿敏還特意解釋說「奶奶每天早上起床比較早,孩子跟著一起睡容易睡眠不足」
其實,阿敏的內心是這樣的:「好妳個熊孩子,別人一個故事就能把妳哄走了」
本來以為拒絕之后孩子也就作罷了
不曾想,小家伙直接拿著小枕頭就往奶奶屋里跑,并且嘴里還不停地 嘟囔著「我就要跟奶奶睡,跟她睡香一些」
那一刻,說是不難受肯定是假的
畢竟,十月懷胎、一把屎一把尿拉扯那麼大,明明一切都是以臭小子為先,明明都是把孩子寵在心尖上的寶兒,最后卻形成越挽留、越留不住情況
其實呀,阿敏這個經歷就是孩子內心所屬的 新鮮感,奶奶長時間不來城里一次,來一次自然會加重浩浩的 親近感。
與此同時,老人家對孩子基本上都是含在嘴里怕化了,孩子說一就是一,這種不會 被批評、被指責的相處,便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了,也是孩子能在個人邊界里找到 歸屬感的重要篇章。
第二個:一生氣就說「我討厭妳」
小孩子就是天生的 活潑好動、模仿力強
前一段時間,浩浩剛上學沒幾天就滿口「我**」的臟話
這話一聽就是從其他同伴那里學到的
為了更好地 糾正浩浩的語言
阿敏特意每天擠出時間接送孩子,以為這樣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學臟話現狀
可浩浩如今已經是一名四年級小朋友了,同伴的同學基本上都是一個人走讀
阿敏每天 起早貪黑抽出時間接送浩浩,看上去好像是一件很讓人感動的事情
但小朋友根本不領情呀
阿敏越是依賴浩浩、越是不讓孩子接觸不好的環境,孩子就越是極力想要掙脫
為了抵抗阿敏,浩浩甚至放學后直接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愿意出來
并且,每一次母子兩人發生 口角爭執時,浩浩都會說「我討厭妳,妳是世界上最壞的媽媽」
這句話,聽上去該是有多心寒呀
意識到可能是干涉太多的阿敏,也開始慢慢學著 修復親子關系
她先是讓爸爸帶著浩浩出門轉轉
等帶著去超市逛一圈回來后,小家伙又開始變得親熱起來了
并且,一口一個「媽媽這、媽媽那」地說個不停
那一刻,阿敏也明白了
原來,和孩子之間最好的距離就是保持「邊界」感
這就像是我們保護種花的領土不被烈日暴曬一樣,是一份不可被侵略的土地
另一點,邊界感也是一個人 內心安全的守衛和需要,若是安全感的范圍呢,就放手讓孩子大膽去嘗試吧,即便他們當前可能學到了一些不好的行為,但嘗試過引導和修正之后,孩子所得到的經驗才是一份不可多得的 機遇。
要知道,孩子年齡小的時候 分辨能力會相對于比較差,并且當他們遇到的事物越多時,生活中的 實踐素材才是教育里最好切入點。
故而,家長們不要試圖去把孩子保護得太好,因為我們根本就無法為孩子掃清周圍的一切 障礙,只有適當地與他們保持距離、做好教育里的邊界感,才可以成為孩子遇到困難里的拐杖力量,并幫助孩子成為那個 一覽眾山小的登高成功者。
那麼,家長該如何跟孩子保持距離美的「邊界感」呢?有3件事別不當回事
01
相信孩子,他可以做到
一個叫菲菲的女大學生,沒能如愿考研,被留在本村里當一名小學教書老師
由于性格太軟弱,經常被一幫孩子當眾難堪,后不到一個星期就撂挑子不干了
菲菲紅腫著眼睛跑回家,母親看到后急忙為她擦掉眼淚
然后安慰說:
「別傷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滿腹才華,有些人可以倒出來、有些人倒不出來,也許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妳去做呢」
就那樣,菲菲隨著本村的伙伴到外地一個工廠打工
可是,不到半年時間又被老闆辭退了
原因是菲菲的做事效率太慢了,質量上也不過關
母親看到沮喪的菲菲又安慰說:
「別氣餒,那些手腳快的,基本上都是干了很多年的老員工,妳一個剛出學堂門的新員工,怎麼能比得上呢?堅持把妳自己的事情做好,相信一定可以成功的」
之后的一段時間呢
菲菲先后做過紡織工、市場管理員、也做過會計員,可依舊會出現 半途而廢
到了這里,那性格再溫柔、再相信自己孩子的母親,大概也有一些情緒了
可是,菲菲的母親總是在安慰、并從來都沒有抱怨過
再後來,30歲的菲菲憑借著她出色的 語言天賦,在一所聾啞學院做著輔導員工作,出色的工作能力、和精干的不服輸毅力,讓她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開辦了殘障學校,并把殘障人士的日用品開辦在許多城市里,如今的她,已經是一位擁有過千萬資產的連鎖店老闆。
看到這里,我不免回味著菲菲母親的那句話「也許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妳去做」
是呀,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 出色能力、和 發光優點,只有讓他們在 自身優秀的基礎上不斷努力、并突破重重困難,才能在眾多經驗的生活和總結里獲得真正成功。
所以,從現在開始記得做一個相信孩子的家長,用直接語言去體現對他們的信任,一句「妳可以的,加油」,對孩子都是一份心靈和精神上的鼓舞,妳會發現每一份鼓勵和信任,其實都是孩子 積極向上的不斷再生能量。
02
支持孩子,他會更自信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父親在冬天砍掉了一棵枯樹
到了春天時,他 驚喜地發現那棵樹樁不知何時竟萌發了一圈新綠
于是,父親便拉著兒子說「當時看到樹葉掉的一片不剩,我還以為都已經枯死了,沒想到,枯萎的軀干還隱藏著生機活力」
這件事,也成為了父親教育孩子的一份警惕
他告誡自己:「永遠不要在冬天里砍樹,也永遠不要在孩子失敗的時候打擊他們」
後來的一次,兒子參加了學校舉辦的籃球比賽
剛開始報名的時候還 滿懷信心、甚至覺得「不拿第一,就不是英雄好漢」
可是,一看到場下無數雙眼睛,就開始 不由自主地膽怯了
甚至心里無數次擔心「如果被淘汰了,怎麼回去面對老師和同學」
大概正是因為顧慮太多,第一場比賽就有些發揮失常
父親在場下看到這一幕后,他來著兒子身邊,像個兄弟一樣自然地搭在孩子肩上
并說:「別擔心,我一直在身后,不管妳做到什麼樣子,妳都是我優秀的兒子,因為妳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了」
有了父親的鼓勵、和肩膀上輕松一搭后,兒子的緊張和擔憂也立刻被安撫了
這個故事看在眼里也深深地牽動著人心,在人世間走一遭,能有一個完全信任的人是多麼的幸福啊!
其實,每個孩子也都應該得到父母的絕對支持,支持是精神上的信任、行為上的尊重,更是屬于心靈上的 健康播種,而一個從小在父母支持狀態下長大的孩子,是自信樂觀、也是擁有著一顆富足的內心。
請記得,不管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都要做好支持孩子的心境和情緒,妳的支持、也會讓孩子更加自信!
03
投資孩子,他值得更好
我的鄰居,是一對看起來 少言寡語的夫妻
他們家一共有2個女兒,老大上二年級的時候老二上幼兒園中班
也就是那一年,鄰居把他的兩個孩子都轉到縣城上學
并且,每年寒暑假還給孩子們報名輔導班,專門用來補習平時跟不上的知識點
因為鄰居的家庭條件并不是很好,再加上兩個孩子都要去縣城讀書
所以,村里總有很多人笑話說:
「姑娘遲早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再優秀也都是給別人培養的,瞧他們連件衣服都舍不得買,只是一個起早貪黑的種地農民,還妄想把女兒培養成人中龍鳳,真不知道在想些什麼…」
後來,村里很多人都相繼蓋上了二層小樓房,鄰居夫妻還依舊住在破爛的平房里
村里也有很多姑娘們輟學的、沒考上大學的,她們都開始出去打工了
只有鄰居夫妻一直堅持著,他們甚至還為女兒報名了一直喜歡的鋼琴班、舞蹈課…
就那樣,他們一直投資著女兒、鼓勵著女兒,哪怕生活再困苦也從未抱怨過
後來,他們的大女兒考上了北京外國語,二女兒考進了河北醫科大
兩個女兒學有所成后,都爭著搶著要把父母接到城里享清福
可是父母卻不愿意進城并表示「農村住習慣了,城里生活反而會適應不了」
勸說無果下,兩個女兒只好共同合資為父母在老家蓋了一套復式小樓房
雖然,這套樓房比村里其他人晚了十幾年,但放在如今的時代,卻是他人羨慕不已的小洋樓
後來再次和鄰居相遇時,我不禁問出了疑惑:「為什麼不跟女兒去城里享清福,女兒不是父母貼心的小棉襖嗎」
沒想到,鄰居卻說「女兒們大了,都有她們自己的生活,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不遠不近的距離,支持、鼓勵著她們,能不給她們添亂、她們還時刻記掛著我們,這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最好的相處距離」
從那以后我才明白了,原來教育里我們和孩子最好的距離就是保持「邊界感」,在邊界感的保持里 相信孩子、支持孩子、投資孩子,這也是每一位家長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那麼,關于和孩子保持「邊界感」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
我是蘭媽,專注于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