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會電視怎麼了」,如果孩子對妳吼叫時,請記得:不要硬碰硬

文/蘭媽談育兒

某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才是教育

評論里有個回答引贊無數:教育就是一種播種行為,能收獲習慣、收獲性格、收獲命運

習慣,也真的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也有人說,好習慣有一輩子花不完的利息,壞習慣有一輩子還不完的債

但對于當代孩子來說,電視、手機、游戲、視訊,這些引誘一直都是好習慣的絆腳石

有個朋友,深夜發來吐槽:孩子天天看電視劇,說她幾句還有理了

這位朋友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大女兒12歲,小女孩5歲

用朋友的話來說,兩個孩子安靜起來的時候就是 小棉襖,一鬧騰起來,又恨不得把她們都丟向門外

再加上,朋友的丈夫平時工作又比較 忙碌,一年就春節回來一次的那種異地夫妻

這也讓朋友這個全職媽媽,全部扛起了教育這面大旗,沒有人搭把手的日子,真的是壓力山大

12歲姐姐,最讓人頭疼的事情就是寫作業 不老實、拖拉磨蹭,小時候說幾句還聽著不吭聲,慢慢地就學會頂嘴,甚至話還沒說幾句,就迎來「砰」地一聲關門響

這大概就是全國孩子反抗父母的統一動作了,心想著把妳關到門外看妳還說不說

而班主任也向朋友反映:

「孩子身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心不在焉,自控力不夠,上課不認真聽講、課后不認真寫作業,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掉這些壞習慣」

可是,班主任卻不知道,朋友為了幫助女兒改掉不專注的壞習慣, 快樂教育、獎勵機制、懲罰效應,這些通通都使用過了,但效果卻一直不怎麼理想

直到有一天才發現,原來好習慣難養的「攔路虎」就是朋友自己

星期天的早上,姐姐又帶著妹妹在客廳看電視

都說一胎時,爸爸媽媽是孩子的成長榜樣,二胎時,哥哥姐姐就成為小寶的成長榜樣,看到妹妹學姐姐腳朝上倒掛著看電視的模樣,朋友不知道用什麼詞匯來形容了

她只知道,如果不開口提醒,那麼姐妹倆再看個通宵也不會覺得餓了、渴了、困了

于是,朋友便開啟了她那80分貝的嗓音:

「作業寫了嗎」

「幾點了,妳有沒有一點時間觀念」

「還要不要妳的眼睛了,眼睛要是近視了,別指望我會給妳配眼鏡」

本以為提醒過后,兩個孩子會乖乖地回到房間去寫作業

沒想到,姐姐用發狠的表情 反擊說「我就看會電視怎麼了」

大戰一觸即發,朋友也當即被氣得跳腳

可怎麼辦呢?她只能在心中默念三遍:是親生的

隨后,朋友還給遠在外地的丈夫打去電話訴苦,可丈夫卻滿口憤怒地說「不聽話,就狠狠地揍一頓,打到聽話為止」

本以為在丈夫那里可以得到一些安慰,沒想到一番話下來反而更加 焦慮

朋友也從心里面 意識到「打罵根本不起效果,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叛逆」

再後來,一位心理老師告訴朋友:

「教育不起效果就要嘗試著去改變,心若改變,妳的態度、和孩子的習慣都會跟著變化」

起初,朋友也是 將信將疑地照做著,本以為還是跟之前一樣效果不太明顯,沒想到,心態還真的能改變結果

又是一個 如約而至的畫面,姐姐和妹妹 忘乎所以地看著電視,連老媽從身邊經過都沒有注意到

這要是換作以前,那不得先 吼一嗓再說

朋友現在的心境就不同了,她告誡自己:要淡定

于是,她來到兩個女兒的中間, 饒有趣味地問著「在看什麼有趣的電視呀,瞧瞧妳們笑得多開心」

兩個孩子先是 詫異地看了看朋友,然后開啟了她們三寸不爛之舌,把眼前的動畫片說得活靈活現

某一瞬間,朋友發覺「孩子其實也沒有那麼糟糕嘛」

經歷 興趣相投的一段溝通后,朋友再引導式地詢問「那今天的作業都寫完了嗎」

這個時候的孩子就沒有那麼大反響了,她輕松地回答「還剩一點,我把這一點看完了,就去寫」

朋友想了想又說「那好吧,不過我怕妳待會忘記了,要不要定個鬧鐘提醒一下呢」

沒想到,大女兒和小女兒 異口同聲地說「媽媽,那妳幫我定好鬧鐘吧」

那一次之后,朋友似乎明白了,如果孩子對妳吼叫時,請記得:不要硬碰硬

作為家長我們也需要記住:永遠不要和孩子硬碰硬,換來的也只會是針鋒相對

而在教育孩子這條路上,看起來是知識、習慣、和自律的較量,其實也是語言能力的二次成長

為什麼要注重語言能力的二次成長?看完這三件事后可能就明白了:

01

孩子不是本性難移,而是意志力有限

有一個小朋友曾經這樣形容他的爸爸,感觸蠻深的:

我有一個玩手機入迷的爸爸

就在前幾天,老爸在給我們做早餐的時候,因為手機實在是太入迷了,好好的一頓蛋炒飯被燒焦了

我的爸爸,不只是做早餐的時候喜歡玩手機,吃飯、走路、上廁所的時候,手上也都離不開手機

我的爸爸,每一次玩手機的時候都特別入迷,不管怎麼叫他都聽不進去,也不理我,這讓我真的很悲傷

我希望,我的爸爸能夠少玩一些手機,多關心關心家人,因為那樣媽媽就不會動不動發脾氣,我也不會因為媽媽心情不好受到牽連

因為,每一次爸爸玩手機太入迷把媽媽氣到后,媽媽來輔導我寫作業都沒有耐心了,煩躁的樣子看起來好可怕

聽到這里,我猛地心一驚,這種畫面怎地如此熟悉呢?

曾經的曾經,很多家長一見到自家的孩子玩手機、看電視時,總覺得他們就是本性難移

其實,孩子貪玩手機、沉迷看電視也好,爸爸總是抱著手機打游戲也罷

而在這份入迷的反饋里,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入迷的本質,可能并不是 本性難移、而是 意志力有限

為什麼明明定好鬧鐘卻總想著賴上幾分鐘?為什麼說好了刷完這個視訊就關手機、卻不知覺又刷了下一個視訊?為什麼孩子答應看完這集動畫片就寫作業卻沒有兌現諾言?…

這難道不是個人的意志力受到 誘惑了嗎?

而意志力這東西呢,連成年人都無法完全 抵抗誘惑,拿上手機就不容易說放就放,那又有什麼底氣指著孩子說「本性難移呢」

所以,在孩子不夠優秀、或者沉迷某事某物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注重自己的 語言表達,別急著批評,更不要急著給他們 定義標簽,試著從自身的改變去影響孩子的改變

如果孩子此刻正抱著手機不放,那麼家長就要率先做到「放下手機」,然后通過周圍有價值的事情去激發孩子的 行動意志

比如:「今天的天氣也太好了吧,不知道外邊會有什麼有趣的事情」,一句吸引孩子思考外界的語言行為,比起指著批評嘮叨自然是要效果更好

02

反復說同樣的話,易產生習慣性模糊

在以前,我總覺得:「幾點了,還不寫作業」的催促更容易讓孩子 明確目的

直到現在我才逐漸意識到,其實反復的話說多了只會讓人習慣性產生一種 聽覺模糊

也就是我們常見的 左耳朵進、右耳多出,孩子也明明看上去在 認認真真地聽,話閉后卻什麼也沒聽進去

其實,這就是反復說同樣話所產生的 習慣性模糊,也給孩子造成一種心理上的不在乎:妳越說,我越不想聽,妳越是讓這樣做,我越是要往相反的方向前進

這就像是,老師經常強調要養成好習慣、而孩子總是陷入壞習慣的一種 惡性循環

想要讓孩子對某件事情上心,有人說是自律是上策,吼罵是下策,我卻認為,上策更應該是孩子堅持下去的動力

首先,自律這東西太過苛刻,連成年人都無法自律的完美,孩子又怎會輕易擁有呢

其次,動力就是一種目標態度,哪怕一天的堅持,也是孩子突破習慣上的一份成功

最后,任何優秀都是在日積月累中逐漸獲得的,堅持下去,最終都會找到學習動力

很明顯,想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也是需要找到前進的那份學習動力,而這份動力絕不是每天在孩子的耳邊不停地 嘮叨

從今天開始,我們就需要站在學習動力的方向,為孩子建立更多有興趣、有意義、有能力的行為目標

在這些方面,語言的二次成長莫過于對孩子的 鼓勵支持,告訴孩子「前幾天妳說的那個想法真的是太有趣了,如果能變成現實就更好了」

當孩子的興趣和想法得到認可時,那些曾經被稱為 絆腳石的壞習慣自然是小巫見大巫了

03

習慣從來不是說說,要「小步子」開始

習慣和勇敢前行的動力,從來都不是嘴上說說

在實現目標、實踐興趣、展現意義和目標能力等方面,建議讓孩子從「小步子」開始

小目標更容易實現、也更容易讓孩子在堅持中獲得 自信,這是對孩子精神上的鼓舞

以前經常聽到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沒有定力、做什麼事情都三心二意,

其實,在這份語言抱怨中恰恰就是一份 自我蒙蔽

孩子為什麼做事情三心二意?很大程度上還是遇到了一定的困難

讓孩子帶著希望前進、帶著理想遠航,這也是父母最應該幫助孩子形成的學習動力

駕校學車里流傳這樣一句話「學一次車才知道自己有多笨,左右不分」

其實,并不是學車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有多笨,而是沒有遇上一個會鼓勵的教練

妳能想象得到,一個成年人被教練罵得 一文不值時的低落心情嗎

只有鼓勵中才更有底氣去突破更多困難,這是向前一步的成長、更是動力

所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從來都不是掛在嘴上,需要幫助孩子養成「小步子」開始的好習慣

比如,從這個周末開始,不要再說那些 苦口婆心的大道理,也不要再緊逼著做這個、做那個

孩子沉迷電視、和手機不放,那就帶著他們到外界多走走,通過 擴寬視野來突破井底之蛙

如果沒有學習計劃和目標動力,那就陪著孩子牟足勁讀課文、閱讀課外書來感受 知識熏陶

很多時候,孩子沒有學習動力和目標計劃也并不是他們骨子里貪玩,而是受到學習環境的意志力干擾

如果有了家長的 積極引導、潛移默化影響,那麼家長有多優秀孩子自然也就有多優秀了!

---------------------

我是蘭媽,專注于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