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習慣難養?掌握「習慣動機」,孩子才能開啟全自動模式

文/蘭媽談育兒

習慣之始,如蛛絲,習慣之后,如繩索

好習慣決定好的人生,幾乎在絕大部分的教育諫言里,好的習慣要比好的成績更重要

而在養成好習慣這條路上呢,每一位孩子都像是一根纜繩,父母每天都會給孩子纏上新的一股,并盼望著過不了多久這根纜繩就可以 牢不可破

可是養成一個好習慣并不簡單,有些恩威并用,有些想方設法,有些威逼利誘,還有些堅持所謂的21天打卡計劃…

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的 別出心裁、盡心盡力,可惜的是效果一般都有些差強人意了

有些孩子,要麼是沒堅持2天就被 打回原形,要麼就是不盯著就 放飛自我

可以說,在這樣情況的對比下,父母當初對孩子的投入有多深,現今對孩子就有多咬牙切齒

32歲寶媽莉莉,是一個二胎全職媽媽

大女兒9歲,小兒子4歲,缺乏好習慣的姐弟倆,一直是莉莉的一大心結

都說二胎家庭里老大就是老二的成長榜樣,有個拖拉磨嘰的大姐,小寶自然是被帶到溝里了

聽莉莉回憶說,最讓她抓狂的壞習慣就是:「孩子干什麼都慢」,那跟蝸牛一樣的速度,和她這個急性子相比簡直就是死敵

于是,生活的常態就是孩子磨蹭、大人催促

不知道過了多久,莉莉發現,她的兩個孩子已經對催促產生 免疫力,不管說什麼都仿佛自動屏蔽在耳外,聽不見、也不理會

這讓莉莉覺得很崩潰,明明是孩子的錯、明明家長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最終好習慣沒養成,反倒是落下了 被無視的嫌棄局面

說起莉莉的教育疑難,生活中很多家庭都存在這樣的情況,那什麼好習慣就那麼難養呢?

其實呀,好的習慣從來都不是「盯」出來的

對于成年人來說,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他們就可以開啟「 全自動」成長模式:自己寫作業、練琴、讀書、起床、整理、上學…

聽上去是不是就覺得特別不錯呢?實際很多家長都忽略了一個現實

那就是:「好習慣連成年人都覺得頗為不易,更何況是正處于貪玩年紀的孩子呢」?

所以,在孩子很難養成好習慣這條路上,家長除了要理解、還要多分析

為什麼幫孩子養成好習慣那麼困難?我個人認為,習慣是一種 自發[性.行.為],是集需求、和意念為一體的動力源

沒錯,習慣也就是一種「習慣動機」,沒有動機也就沒有動力

如果能這樣理解的話,幫助養成一個好習慣就沒有那麼困難了

那些 恩威并用、想方設法、甚至 威逼利誘的費勁心思,為什麼到頭來什麼好習慣也沒有形成?絕大多數都是沒有幫助孩子找到「 習慣動機」

而在孩子好習慣養成這條路上,我個人也認為,與其 費盡心思、想方設法,不如幫助孩子掌握「 習慣動機」,只有掌握動機才能發揮無限動力,孩子也才能開啟真正的「 全自動」模式

如何幫助孩子掌握「習慣動機」,我推薦3個方法

01

降低難度,不必糾結結果如何

曾經一段時間,為了幫助我自己的女兒養成好習慣,還專門陪著一起堅持打卡21天計劃

那段時間,我會不停地跟孩子 強調毅力、鼓勵堅持,以為激勵就可以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然而,當我不停地跟孩子強調堅持、毅力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成為孩子養成好習慣的 絆腳石

記憶中比較深刻的一天,女兒放學回家的任務是背一篇課文,那篇課文有3頁,看起來很長很長

當時心里面就覺得「完了,這麼長的課文,肯定背不過關」

晚上21:00后,女兒過幾分鐘就要來找我背課文,并且 滿懷信心地說「我會了」

不知道怎麼回事,等到真正合上書開始背課文的時候就不知道說些什麼了

明明說了會背、合上書就說不出來,這很明顯就是不熟

為了精益求精,背書的過程,簡直就是錯字時「拿去重背」、卡頓時「背熟了再來找我」

經歷那麼幾次的 起起落落后,女兒的信心很明顯被擊潰了,她甚至 賭氣地說「不背了」

看到眼睛里含著淚花的女兒,我也意識到孩子 急于求成、而自己又太 精益求精

于是,我 鄭重其事地跟女兒道了歉,然后鼓勵她分段、分列去背課文

具體的方法就是先分段,然后找關鍵詞,并把這些關鍵詞標上序號

平復好心情之后,在分段、分列的幾次朗讀下,盡管背誦的過程還是有些卡頓,但 我愿意等待、愿意相信

最終,背課文的過程耗時雖長、效果卻 出乎意料,不到30分鐘整篇課文就能完整地背誦下來

第二天,女兒放學回家就開心地 分享說「我課文背過關了,還是小組里第一個過關的,老師讓我當小組長監督其他同學背課文」

看到女兒 滿臉興奮的表情,我意識到,孩子學習就是一個過程的體驗,這個過程是好是壞都會影響最終的結果

從孩子的學習效率和情感體驗來說,自信的孩子更容易優秀,幫助孩子掌握「習慣動機」也是從自信心維護開始

所以,好習慣不必糾結結果如何,與其消耗21天時間去強調堅持和毅力,不如花2分鐘時間降低難度

讓孩子更輕松簡單地進入狀態的 自信推動力,便是一份可 無限循環的「習慣動機」,因為看得見優秀、所以才會更優秀,因為想要優秀、所以才會更加努力優秀!

02

設計扳機,提高自我約束力

東漢末期,有個男子到鄰國求學,打算學有所成后能夠干出一番 大事業

可是,男子在鄰國求學不到一年時間,他就因為想家而棄學回鄉

一回到家里,妻子見狀就拿起一把剪刀,把織布機上的織線從中間剪斷

丈夫見了特別不解,妻子告訴男子「布,都是一絲一絲織成的,那我現在把線從中間剪斷了,前面所有的努力是不是都白費了呢」

男子聽到妻子的話瞬間就明白了,吻別妻子后便繼續回到鄰國求學

那一次,他沒有再 半途而廢,而是直到 學有所成的七年后才歸來

為什麼好習慣總是很難養成?這跟男子求學、妻子把織線從中間剪斷,其實就是一個道理

「習慣動機」是一份精神上的推動力,成長的環境也很重要

很明顯,如果孩子在做某些事情的時候家長非要 大包大攬,最終孩子也失去習慣的動機

而在習慣養成這條路上呢,孩子需要學會獨立、家長們更要學會「 設計扳機」

舉個例子,那些放學一進門知道寫作業的孩子,和一邊吃零食、一邊玩十分鐘再計劃寫作業的孩子相比,很明顯前者更容易養成好習慣

所謂的「扳機」,也就是由前者所牽連出的后者習慣

比如,「 一進門」、和「 一邊吃零食、一邊玩十分鐘」,這就是由當前習慣所影響孩子寫作業的 「新習慣」發生

幫孩子設計一個可以養成 好習慣的「扳機」,可以從 「吃完飯」、「洗完手」、「喝完水」等引出新習慣

不過,這個過程需要建立在孩子的 自主意愿上,家長能做的,就是通過改變自己的習慣去 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習慣

育兒先育己,說得就是這個道理!

03

及時反饋,不可以拔苗助長

很久以前,有一個 急性子的農民第一次栽種秧苗

他把秧苗栽進田里后,幾乎每天都圍著那塊田來回轉悠

并且,農民每隔一會時間還會蹲下身子,用手指去量一量秧苗長高了多少

可惜的是,每一次測量都會讓他失望一次

那個時候就開始琢磨,到底用什麼辦法可以讓秧苗快快長大呢?

他想呀想、轉呀轉,最終想了一個辦法:如果把秧苗往上拔一拔,那不就長高了嗎

說干就干的農民,開始一根一根地把秧苗們都往上拔一拔

就那樣,他從早上干到太陽落山,一邊拖著 疲憊的身體,還一邊 美滋滋地以為「過幾天就能收莊稼了」

等到第二天,農民再次到田里 巡邏莊稼時直接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原來,田里的秧苗都 岌岌可危了,早拔的秧苗已經干枯,晚拔的秧苗葉也已經發蔫了

這個故事就是我們常說的「 拔苗助長」成語,其實也是在告訴我們,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發展和變化規律,如果光憑個人意愿去做事,就算想法是好的、也很容易把事情辦壞

其實,好習慣養成亦是如此,好的成就從來都不是走捷徑地拔苗助長,所有的優秀也都是在經驗中不斷進步、改變

從拔苗助長的角度來說,如果農民在測量秧苗的時候懂得標記、和反饋,也就可以了解到秧苗的每個階段生長

如果繼續反饋和學習下去,對秧苗生長的知識也會越懂越多,最終也會從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新手、成為一個種植莊稼的合格農夫

而孩子的好習慣養成呢,也是如此

幫助孩子掌握「習慣動機」的一路上,孩子可能也會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難,那些能在困難中 學會堅強、找到方法的孩子,好習慣也自是 不期而遇

具體該怎麼做呢?

因為,孩子的大腦其實就是一個「短視」思維,相比于未來而言,孩子更愿意立即去體驗當前的「甜蜜」

就好比大冬天遇上冰激凌,孩子可不會考慮太涼吃了會鬧肚子,能夠品嘗到的食物當然要馬上吃掉,而不是 有耐心、有自控力地等待下一次

所以,面對這種「短視」思維,最好的對策也是幫孩子建立「短視」的習慣表

比如,如果是小朋友,可以幫助他們制作一份有趣的 卡通習慣完成表,孩子之后每完成的一個習慣,都會在對應的位置貼上獎勵小星星

如果是大朋友,習慣完成表的獎勵小星星可能略顯幼稚,為了更好地起到 積極響應作用,可以用寫日記、拍視訊記錄

此外,還可以準備一些有需求的禮物,把它們放進一個大儲物箱里,再為孩子準備一個精致的小盒子,之后每完成一個習慣就以禮物的方式贈送

當孩子收到的禮物越來越多時,那這種有 儀式感的反饋,是屬于孩子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甜果,是 習慣動機、也是習慣養成路上的 最強幫手

行動中學習、學習中行動,這就是好習慣養成記!

那麼,關于孩子的好習慣養成大家還有哪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