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上,學會閉口,不談以下4個話題
01
有人說:「要成功,就要先研究成功學。」
如果你對一個行業似懂非懂,對一份工作愛理不理,就別談什麼成功了。
人在職場,智商決定錄用,情商決定提拔。時不時打出感情牌,在勾心斗角的環境里,也脫穎而出。
很多人都相信「沉默是金」。只要不說話,做一個旁觀者,不惹禍,還能活得通透。可是職場上,不可能一直「鴉雀無聲」,難免要開口說話。
因此,學會選擇性說話,適時閉口,不談以下四個話題,人際關系會更好一些。
02
第一,不談「無法做到」的話題,避免失信于人。
富人馬云說過:「誠信絕對不是一種銷售,更不是一種高深空洞的理念,它是實實在在的言出必行、點點滴滴的細節。」
任何一個單位,都會遇到棘手的事情,也會遇到難纏的客戶。如果你夸海口,那麼難題就會落到你頭上,進退不得。
西周時,周成王年紀輕輕,就坐上了第一把交椅。對江山社稷的管理,很長一段時間,都不能做到得心應手。不得不由皇叔周公旦攝政。
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唐叔虞嬉戲,他摘下一片梧桐葉,說:「我用這個作證,封賞你。」
唐叔虞把這件事告訴了周公旦。
周公旦立即找到周成王,說 :「你是天子,不是孩子,怎能戲言?」
于是,唐叔虞被封為晉國的諸侯。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哪怕在嬉鬧的時候,都要考慮清楚,不能隨便承諾什麼。不能因為某些同事,和你非常友好,就說信誓旦旦的話。
當大家聊到了你無法做到、單位無法做到、當下沒有辦法做到的話題,你就閉口,不要摻和。
不管和誰交往,失去了信任,以后再說什麼,就是胡亂喊出「狼來了」三個字,大家會當成笑話,產生厭惡。
03
第二,不談「一己之見」的話題,避免以偏概全。
任何單位,講究的是「群策群力」。哪怕你有很好的主見,也要經過會議研究,得到大家的同意之后,才能付諸行動。
一些聰明的人,對個人的工作,也會和身邊的人溝通,聽一聽建議。畢竟,一拳難敵四手,一眼難看四面。
《史記·殷本紀》里寫道:「帝武丁即位。三年不言,政事決定于冢宰,以觀國風。」
商代時,武丁坐在宮殿的主位上,三年沒有做出重大的判斷,而是聽大臣們議論。一方面,他是默默無聞地給父輩守孝,一方面是熟悉政務。
他說:「我一個人的力量,無法安定四周,我很擔心言語不當,因此閉口不言。」
單位上,你既要有主張,又不能一言堂,任何問題,都要綜合考慮。過分強調自己的主張,難免是以偏概全,讓下屬沒有辦法提出自己的建議了。
在工作中,常常會有這樣的情況:你非常有主見,因此你總是最苦的那個人,一旦你做錯了什麼,遇到了困擾,大家還說你情商有問題,并沒有人看到了你的努力。有人會笑話你:「不是很厲害嗎?怎麼不行啦?」
單位是團隊,就要用團隊的力量和智慧,你不能過分突出自己。
04
第三,不談針鋒相對的話題,避免矛盾升級。
在同事溝通的時候,常常有人說:「你這個方法,不行。」
也有人說:「切,按照你這樣的做法,不失敗才怪。」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一句否定別人的話,讓人很難受。也許你看到了事情的弊端,判斷對了事情的結局,但是不能鋒芒畢露,要用圓潤一些的話,來提示對方。
如果兩個有矛盾的人,最好是不要聊天,避免「矛盾升級」;特別是兩個人都在氣頭上的時候,連續安靜幾天,很有必要。
單位上,人與人之間,表面和氣,內心排斥,都是為了利益而來,但是不能過分表現出來。一些客套,是必不可少的。有時候,還得說幾句討人喜歡的話,主動示好。
此一時,彼一時。今天斗不過你的人,不等于明天斗不過你,興許下屬還能一躍而起,變成你的上司。總得留后路才行。
05
第四,不談恐嚇別人的話題,避免專橫武斷。
《呂氏春秋》里有這樣一個故事:在周國,公子沓擔任國相。大臣申向匯報工作的時候,渾身抖動。
公子沓問:「為什麼會害怕呢?」
申向說:「您才二十多歲,但是卻讓一個老者害怕,這是誰的過錯呢?」
公子沓立馬認識到,自己過分驕傲了,對下屬的態度過分專橫了。于是,他變得謙卑,對下屬以禮相待。
單位上的互動交流,需要嚴肅,特別是在一些工作性質的會議上。但是嚴肅不等于「官大一級壓死人」,而是要以尊重為前提。
作為打工人,要以德服人、以禮待人,不要因為幾句野蠻的話,就可以讓別人服氣。如果你在德、能、勤、績方面,都有建樹,別人才會心服口服。
06
人在職場,出言有尺,人心如尺。
說話的時候,要多用點心思,要帶著好的心情,要照顧別人的面子,要有利于工作,否則就不如不說。
很多事情,說起來頭頭是道,但是行動起來卻困難重重。
有人說:「人到中年,沒有一份工作,是不想辭掉的。」
如果家底殷實,錢花不完,估計誰都不想在單位一直待著。但現實卻告訴我們,不工作,就無法養家糊口。
因此,我們要管好嘴,凡事都要三思。
閉口,是靜觀其變,開口,是利人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