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見了娘無事哭三場」,看完這3個故事后,不再覺得孩子煩了

文/蘭媽談育兒

沒有安全感的人一生都在找「家」,安全感,就是父母送給孩子成長的最好禮物!

出差3個月的表姐琳琳,昨天終于回家了

許久不見自己的孩子,本來是一場 聚少離多的親情時刻

可不知道為什麼,4歲女兒多多一見到表姐就開始各種「廢娘」

吃飯要喂,看電視要抱抱,走路要牽手,喝水要喂,上廁所要陪…

總而言之,多多這小丫頭似乎就是不讓表姐有機會閑著

并且,稍有不如意的地方還會扯著嗓子 大哭大鬧

而每當多多不如意想要哭鬧時,奶奶就會說「小兒見了娘、無事哭三場,我在家一個人照顧多多的時候,她從來都不鬧騰」

聽到這里,表姐的心里多少有些不樂意了,為什麼跟奶奶在一起就不哭不鬧,跟媽媽在一起就鬧騰得厲害呢

其實,每一個一見到娘就「無事哭三場」的孩子,或許都是在尋找一份安全感

為什麼媽媽在、和媽媽不在會讓孩子大變樣,看完鬧騰原因后,相信各位媽媽就不覺得自己寶貝煩了

01

世界上有種最動聽的聲音,就是媽媽的呼喚

8歲女孩一一,前段時間因為媽媽需要異地學駕照,就跟著奶奶在一起住了半個學期

而半個學期的分離,也讓一一和媽媽之間的感情發生了 微妙變化

因為一一 從小到大都是她媽媽一人帶到大的,所以 突如其來的分離,讓媽媽滿是不適應,甚至經常 徹夜難眠地思念著遠方的女兒

可一一呢,就不同了,每一次打視訊從未對媽媽說過一句「我想妳了」,反而還著急要掛掉視訊

本以為,照此發展下去,不出半年母女兩個人就 形同陌路

可等到兩個人再次見面時,一一卻格外地依戀媽媽,甚至還變得比以往更加黏人一些

有一天,一一放學回到家就鉆進臥室,并且把門反鎖著

當時媽媽就帶著疑問說「為什麼要反鎖房門呢」

小朋友一臉童真地回答著「我不想聽到奶奶的聲音,嘮嘮叨叨的,煩死了」

媽媽聽聞后覺得有些不解,她對女兒說「我不是也會經常嘮叨妳嘛,為什麼不見妳把我鎖在門外呢」

一一輕松地回答說「妳不一樣,妳是我的老媽」

那一刻,老母親的心也不知不覺動容了,原來自己在孩子心中竟有著如此不同的特殊地位

高爾基曾說:「世界上有種最動聽的聲音,就是媽媽的呼喚」

媽媽和孩子之間的親密聯系,從十月懷胎這個時期就開始了,也是任何人用任何時間都無法替代的 獨一無二

為什麼同樣是對孩子嘮叨、反而媽媽的地位更略勝一籌?

其實呀,這也是孩子對媽媽獨有的一份安全感

因為有安全感,哪怕是批評責備、嘮叨抱怨,仍然也會把媽媽放在心底

有心理學家曾研究指出:0~8歲,是孩子與父母形成安全感的關鍵期

故而,年齡越小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越強、也更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

這個階段,孩子能不能和父母獲得安全感,對今后的成長乃至情感都有著重要影響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對父母的安全感是存在「有效期」的

如果8歲以前經常忽略孩子的感受,又或者「孩子見了娘、無事哭三場」時媽媽表現得不耐煩,這對孩子內心的打擊和傷害也都是極大的

因為,當孩子在媽媽那里無法獲得安全感時,就會從當初的依賴、鬧騰慢慢變得疏遠冷淡,甚至到了叛逆階段的時候還會生出「 相看兩生厭」的糟糕關系

所以, 小兒見了娘、無事哭三場」的孩子,也是對媽媽的一份特殊感情需求

當孩子哭鬧、或老人覺得孩子在他們身邊乖巧時,也無需有壓力,注重孩子的情感需求、耐心陪伴,給足安全感,這才是和孩子拉進親密指數的最佳相處之道

02

孩子只在媽媽身邊「作」一些,這是獨有的放松

孩子只會在媽媽的身邊「作」一些,這是很正常的情緒釋放

經常聽到很多媽媽說,她們的孩子在幼兒園表現得特別堅強,一放學見到媽媽就沖到懷里大哭一場,見到媽媽一瞬間眼淚和委屈也會止不住地往下流

其實,這也是孩子對媽媽的一份信任,因為那一刻,孩子所認為最親近、最信任的人,就是媽媽

曾有過一段很深刻記憶:

那一年,姐姐4歲、妹妹8個月

姐姐不小心從高處墜落,把胳膊摔壞了,一個月內需要往返醫院很多次

妹妹還尚在襁褓,不會講話、也不會走路

抱著妹妹、再帶著姐姐獨自去醫院,那種辛酸和無奈,再頂著 寒風凜冽,自己多麼辛苦勞累都無所謂,可不能讓兩個孩子跟著遭罪呀

于是,就打電話給外地的婆婆,拜托她來幫忙照顧幾天,至少帶著姐姐往返醫院的時候,妹妹可以在家里不用出門遭受寒風刺骨

沒想到,剛出門不到20分鐘,婆婆就打電話說「孩子哭個不停」,并且還讓我原地等著,帶著妹妹一起到醫院

那個時候,距離醫院下班的時間已經越來越近了,再加上把妹妹留在家里也是為了安全著想,不希望帶到醫院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

經過短暫的2分鐘商議后,時間緊促,一門心思地帶著姐姐往醫院緊趕,也未曾想過妹妹當時經歷著怎樣的情感

後來,從醫院經過一系列的忙碌和時間耽誤后,我和姐姐是上午10:00出門,到下午16:00才返回家

回到家就 迫不及待地沖進家里找妹妹,可妹妹見到我并沒有很驚喜,也沒有立即伸手要抱抱,而是目光呆滯地望著遠處,不哭不鬧

這種情況大概持續了十幾分鐘后,婆婆笑著先開口說:

「還別說,現在孩子都挺聰明的,妹妹上午哭鬧著不停,怎麼都哄不住,那個時候我還有個很重要的電話,就把她吼了一頓,沒想到就安靜了,到現在都乖乖地、沒有哭鬧了」

聽到婆婆的話,我心一驚,立馬伸手做出抱抱的姿勢

可妹妹依舊 無動于衷,直到我從婆婆懷里抱走妹妹后,她才趴在我的懷里 哇哇大哭起來

婆婆當時就說「我帶了一天都沒事,妳一回來就哭,真是小兒見到娘、無事哭三次呀」

聽到婆婆的話,當時心里也是覺得不好受,尤其是妹妹在我懷里委屈的哭聲,每每回憶起來都深深地牽動著人心

那件事情后,我就決定了,未來不管有多麼辛苦、多麼勞累,也不會再隨便把孩子放下......

而孩子之所以一見到媽媽就會「無事哭三場」,也是在外人面前 缺乏安全感,因為陌生、因為不了解,所以才會 謹慎地把自己的情緒都隱藏起來

為了不受到傷害,甚至還會做一個極為懂事的孩子,那些討好、安靜的行為,其實就是孩子自我情緒隱藏、和缺乏安全感

所以,當孩子在媽媽面前「無事哭三場」的時候不要覺得煩,這是孩子信任媽媽的表現,用溫柔的語言回應他們、堅定的眼神鼓勵孩子,慢慢地,他們會向媽媽分享更多事情

03

母愛的胳膊都是慈愛構成的,孩子怎能不依戀

孩子對媽媽的依賴是天生的

從出生那一刻開始,新生寶寶 哭鬧不安的時候媽媽一抱進懷里就會安靜

有人說,這是寶寶會聞味道

在我看來,新生兒對媽媽的依賴就是天生的,這是源自于情感上的感覺釋放

母愛的胳膊都是由慈愛構成的,抱在懷里是那麼的 小心翼翼,輕撫的動作又是那麼的溫柔愛惜,這讓孩子怎能不依戀呢

赫赫有名的「代母養育實驗」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

這是一個某偉大心理學專家做出的實驗

專家把兩只出生不久的猴子放在籠子里飼養

有一只猴子的籠子里還專門準備了兩只假猴子,是用來安撫小猴子的

兩只假猴子,分別是用鋼絲網、和絨布設計而成的

其中,鋼絲網做成的猴子,上面還專門設計了一個用來喂奶的仿真橡皮奶頭

而另一只絨布做成的猴子,看起來就 柔軟溫暖

就這樣,過了一段時間后就發現,小猴子只有在餓了的情況下才會去找鋼絲網猴子

如果小猴子不小心受到了驚嚇,也會第一時間跑到絨布猴子懷里,過一會才安靜下來了

而另一種小猴子的籠子里什麼都沒有,遇到危險和驚嚇時就會癱坐在地上大叫不停

這個實驗也告訴我們,比起只養育孩子,遠沒有什麼比給孩子溫暖、安全要更重要

而孩子在媽媽面前的各種 鬧騰、淘氣,其實就是他們需要安全感、需要安撫的 情感依賴,只有在媽媽那里才能得到更多精神上的安全感

希望從今天開始,媽媽們不要再嫌棄孩子各種「粘人」行為了,靜下心來,多聽聽孩子的聲音,妳會發現小小淘氣行為的人兒背后也并沒有那麼糟糕哦

那麼,關于「小兒見了娘、無事哭三場」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

我是蘭媽,專注于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