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外膽小、回家暴躁怎麼辦?10歲前要趕緊「補」內在力量
文/蘭媽談育兒
有位媽媽留言求助:
「我的5歲女兒,在外面膽小起來連話都不敢說,在家里面脾氣又特別暴躁,不如意的時候大喊大叫,有時候甚至連情緒都看不到,比如吼她、揍她了,她都只是哭,什麼也不說」
孩子在外面膽小,回到家里就脾氣暴躁,在過去總是被稱為「門縫里的英雄」
其實,每一位對外膽小懦弱、對內脾氣暴躁的孩子身上,都有一份內在力量感的缺失
什麼是內在力量感?
內在力量感的理解,一般是指一個人的心態發展
這是建立健康快樂的 內外一致,也是成就正能量的 指導力量
8歲男孩牛牛,在外人看來他是一個懂事聽話、同時又膽小內向的性格
有一次放學,輪流到牛牛的那個小組打掃衛生,除了打掃衛生的學生留下,其他同學都跟著大隊伍離開學校了
可是,教室衛生打掃到一半的時候,有幾個同學不愿意了,他們放下手里的動作,還把臟活累活都留給不愛說話的牛牛
因為牛牛平時就比較 膽小內向,面對同學的罷工也沒有說什麼,盡管自己也不想打掃幾個人的任務量,但不敢說話、不敢反抗的性格也沒有辦法拒絕
就那樣,牛牛默默留下打掃衛生,直到天黑了才走出學校
牛牛回到家后表現得特別不開心
奶奶詢問怎麼回事,牛牛一句話也不想說,還不耐煩地吼了兩句…
牛牛這種在外邊 心甘情愿受氣,把情緒帶回家的暴躁行為,其實就是一種內在力量感差
當一個孩子的內在力量感比較脆弱時,他們就只敢在安全感的范圍「釋放」
家是心靈的港灣,父母也是孩子內在力量感的烘焙,有家有父母的地方就是 安全感
所以,很多孩子才會出現在外 膽小懦弱、回家就 脾氣暴躁的情況
不過,遇到內在力量感比較差的孩子,家長需要注意兩個大方面:
第一,家長要理解孩子的在外膽小懦弱的安全感缺乏
第二,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比較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內在力量感比較差的孩子,如果在外邊膽小懦弱、回家就暴躁易怒,這其實是一種矛盾性人格
他們在外邊時,別人說什麼都答應,別人說什麼都不懂得拒絕只會討好,可回到家里對家人又吼又叫
比較極致類型,就是在外面積攢了很多內心憤怒無法釋放,可糟糕的情緒又要一定釋放,這個時候回到家里釋放就是一種情緒救贖
我們常常說,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存在有效期的,這個有效期最合適的就是10年
10歲之前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和需求還比較強,那個時候父母也還是孩子的安全感
一旦過了這個階段,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減少、真心話也跟著過了
那麼,想要再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就沒有那麼簡單了
所以,當孩子在外懦弱、回家暴躁時,家長首先要做的是「補」孩子的內在感,尤其是10之前
那麼,家長該如何抓住這個10歲前的「有效期」,幫助孩子「補」內在感呢?來自身邊的兩個真實案例告訴我們兩個道理
01
拒絕對孩子「彈簧式」教育
有一個小女孩,從很小開始就特別喜歡唱歌跳舞
當初選文理分科時,她就毅然選擇走向藝術大學聯考這條路
那個時候,女孩的父母不同意,他們都覺得唱歌跳舞沒有什麼前途
在選擇文理科方面也發生了比較嚴重的爭執
父母希望女孩選擇文科,將來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老師
可女孩的態度卻非常堅決,她嘗試用絕食來 反抗,最后父母也同意了女孩的選擇
又過了幾年,女孩的父母不再像以前那樣 事事管教約束了
可女孩卻開始 勤學苦練,甚至主動去聯系輔導班補習功課
最終,女孩實現理想的同時也考上了夢想學府
這便是教育里比較常見的「彈簧式」效應,也是親子關系變得冷漠的一種反抗過程
從教育表面上來看,當家長特別希望孩子去做某一件事情的時候,就會給孩子設定很多目標和任務,而這些恰恰會變得像彈簧一樣,家長越是拉得緊、孩子就會是難受
10歲前的孩子是 獨立人格形成、 自我意識比較強的發展階段,若處處約束只會限制孩子的更多成長
其中,和10歲以后孩子不同的地方就是少了一個「膽量」
舉個例子:
和家長發生比較嚴重的爭執時,孩子嚷嚷著要離家出走,再也不回來了
10歲前的孩子可能在門外靜觀其變,不敢走出電梯、不敢走出小區,因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還比較強,對外界的陌生也具有一定的害怕和恐懼
而10歲之后的孩子就不同了,他們會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小大人」,即便是離開父母也能生活得很好,說離家出走也會立即行動,甚至從來不考慮出走后的安全、和防拐防騙傷害
其中,10歲之前的孩子如果沒有離家出走的想法,10歲之后也大致不會出現離家想法,這就是健康內在力量的影響
所以,在孩子10歲之前家長一定要拒絕彈簧式的 反抗教育,健康且富足的內心力量,就是孩子后期學習成長里的獨立和健全人格
拒絕「彈簧式」教育,又為尊重教育,也應當是家長接受教育里的第一堂課
尊重教育的理念并不難理解,就是在教育的過程中注意傾聽孩子,并和他們平等相處
而一個被家長尊重的孩子,他們有自己的 發言權、選擇權,這便是源自內在力量的自信、和安全感
02
培養孩子的理想事業心
有一個籃球男孩,才上高中的第一年,學校教練就告訴他:
「妳身高不夠高,不能超過180cm,即便是妳的球打得再好,以后也不可能成為優秀的籃球運動員,所以我決定不收妳這個學員」
男孩聽后并沒有沮喪,他跟教練講:
「我可以不上場打球,可是我希望可以幫所有球員拎行李,在他們下場的時候幫他們擦汗拿水,請您讓我為這個球隊盡一份心、出一份力,即便是看著球員們練球,也讓我有了強烈的事業心」
男孩兒對籃球的執著、和強烈的事業心,最終也打動了教練
成功加入教練的團隊后男孩早上練球中午眼球,下午又跟著球員一起練球,他比任何一位學員都要努力
聽男孩的父親說,他們的家族里根本就沒有一個超過180cm的身高,可男孩兒想要成為優秀籃球運動員的事業心,讓他足足多長了20cm,成為一名優秀的190cm籃球運動員
所以,即便是孩子此刻距離實現理想的目標很遠,也不要著急,更不要急著下定論,結果都是跟著過程的不斷改變而改變
而家長想要在10歲前幫助孩子「補」足內在感,孩子理想事業心培養是不能少的,一個事業心比較強的孩子不會輕易說放棄,更不會把外邊受的氣拿到家里面發泄
因為,一個理想事業心很強的孩子,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包括情緒管理從來都比較穩定
在10歲前幫助孩子建立理想事業心,很多家長都不理解什麼意思
其實,這就是在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理想目標、并培養責任感的事業心
想要做好這一點,家長首先要知道,孩子和理想最接近的東西是什麼
是努力?是自律?還是優秀成績?
從理想和事業心的表面來看,首先要幫助孩子建立強烈的意志感
當孩子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并且需要做什麼時,這份事業心才會體現出來
而這些就需要家長去充分發揮對孩子的獨立教育了
比如,孩子小時候特別懶,想要喝水但就是不想開口說話、也不喊爸爸媽媽幫忙
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學會「裝裝傻」,不要過分地體現對孩子的了解,即便是大喊大鬧也不要對孩子唯命是從
試著裝傻地對孩子說「妳想要的是什麼,別著急,慢慢說,我在聽」
這種從需求、嘗試,再到張口說、動手做的過程,就是家長對孩子的獨立性教育,也是對孩子的理想事業心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