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退休后人品差的人,多半喜歡做4件事,千難萬難毀掉人品
01詩曰:「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盼望著,盼望著,就到了退休的年紀,以后的人生路,越走越輕松,不要誰管了,誰也管不著。
也許,我們常常這樣想,在職時,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也不會說出來,因為「投鼠忌器」,怕弄丟工作;退休時,就要發泄一番,自己的委屈、工作的煩惱,不吐不快,就要「肆無忌憚」一回。
有道是,老虎不發威,別人以為是病貓。
忍了很久了,到退休的時候,還要忍,著實虧待了自己。而現實告訴我們,得饒人處且饒人,放過了別人,才會真正自由。
因此說,退休時,我們要學會隱忍,最好不要做以下幾件事,避免人品變差。
02 第一,貶損原單位,就是否定了人生的「來時路」。
宋代宰相王安石,在擔任宰相的時候,幾次啟用,幾次受冷。還有人稱呼他「王荊公」,也有人稱呼他「拗相公」,褒貶不一。
他在離職回鄉的路上,交代家屬,不要驚動地方官員,不要說自己的名字。他主動放棄用官船相送,而是租了民用船。
他說: 「‘宰相腹中撐得船過’,從來人言不足恤。言吾善者,不足為喜;道吾惡者,不足為怒。只當耳邊風過去便了。」
是非功過,由不得你去說,而是后人的點評。如果你對原單位牢騷滿腹,說明你根本就不懂得感激,不知道自己的上半生做了什麼。
要懂得,你可以退休,不是因為你成績特別突出,也不是因為你命好,而是因為「原單位給你繳納了養老金,做了未雨綢繆的事情」。
有句話說得好:「離開了位置,你什麼都不是。」
任何單位,都有考慮不周的情況,也有丑聞。你要是對單位有意見,就忍一忍,少說幾句,退休回家之后,怨氣自然消失。
03 第二,找有過節的同事鬧一次,就是「泄私憤」,沒有格局。
宋代時,因為變法工作,同朝為官的王安石和蘇東坡唱過反調,兩個人鬧了多年的意見。
王安石退隱之后,蘇東坡去拜訪他。兩個人談了很久,一起游覽江寧的風景。
蘇東坡寫下《同王勝之游蔣山》,說 :「好山無十里,遺恨恐他年。」
人生就那麼幾十年而已,職場的路,也就那麼幾里地,你要是帶著仇恨,就是耽誤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對于有過節的同事,你要學會諒解。如果以后見面,彼此也不會尷尬;如果以后不見面,你也沒有損失。
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對單位多麼忠誠,也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也有一些人,故意貶損你。工作中,大家鬧矛盾,也是家常便飯,因為工作方向,互相爭執,見怪不怪。
放大自己的格局,用公正的態度去看同事,就能和任何人相處愉快了。握手言和,比找個對手,好一萬倍。
04 第三,順走公家的東西,就是「晚節不保」,丟了職場人的形象。
有一種人,對于自己的工作、工資待遇、官位都不滿意。認為自己勞苦功高,但是沒有得到欣賞,反而是那些碌碌無為的人,一路高升。
帶著一種「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的心態,在退休的時候,順走公家的東西。一個杯子、幾本書、一沓紙、一臺電腦等,都是可以隨時搬動的。
做人,要公私分明,一碼歸一碼。要懂得,「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人,才是人品好的人。你的行為很小,但是對人生的影響不小。
如果在辦理退休的時候,你多得了公家的錢財,也要開開心心退回去,不要有任何怨言。
曾經,你熬過了很多的苦日子,也照顧了家庭。以后,你的負擔小了,日子更輕松,開支更少了,何必貪便宜呢?做人,要從一而終啊。
05 第四,大辦退休宴,就有借機斂財的嫌疑。
有一種人,在退休的時候,轟轟烈烈辦酒席,希望所有的同事都來參與。特別是一些在好幾個單位待過的人,要是把同事們聚攏來,可以坐幾十桌。
認真算一算,每個來參與酒宴的人都送禮,那就是一筆大錢了。
如果曾經有地位、影響力的人辦退休宴,送禮的人就更多了。
帶著一種「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想法去辦理退休,恐怕是行不通的。一旦你想要斂財的時候,身邊的人就會厭惡你。萬一你在退休之前,就退居二線了,那就出現了「人未走,茶先涼」的局面,同事們并不會隨禮。
人啊,要有自知之明。不要因為幾兩碎銀,丟了老臉。舍去了欲望,忍住了辦酒的念頭,你就能做到,悄無聲息地離開職場,各種尷尬和麻煩,就不會找到你了。
06戰國時,法家創始人物慎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只兔子從野地里跑出來,有 一百個人去追趕。想一想,一只兔子不夠一百個人去分,但是兔子的歸宿沒有確定,因此大家就會去追。
任何人,都希望把利益攬入到自己身上,把未知的東西,變成自己的東西,這是「追逐」的根本原因。
人在職場,就得適應「叢林法則」,并且不要有任何怨言。你的難受,也是別人的難受,又何必「彼此為難」呢?
有道是,退休不褪色。
當你在退休的關口上,站好最后一班崗,拉一把接替工作的同事,留下一個好印象。
樹立好人品,千難萬難,毀掉人品,一念之間。
人啊,忍一忍,心靜自然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