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應我,任何時候都要聽孩子把話說完,這是我們了解他們的機會

文/蘭媽談育兒

有人說,孕育生命里最可怕的莫過于「生兒不養」的拋棄

這句話聽上去就滿是不幸

但在我看來,教育孩子里還有一種 傷疤,它并不是一出生就被父母 遺棄

而是生活在被父母 攀比打壓的環境里,每天自卑地找不到方向,并且痛苦地承受著精神遺棄

也可以說,孩子成長里最大的不幸,就是父母「把別人孩子當寶,自己的孩子當草」

一對被「投訴」選中的苦命父母:任何時候請記得先聽孩子把話說完

最近一段時間,好朋友小麗整天愁容滿面:

「唉,怎麼辦呢」「煎熬呀,都已經深夜3:40了,還是睡不著」「真難受,最近飯也吃不下」

作為朋友又是同事,可以說,每天都能聽到朋友念經似地 唉聲嘆氣

終于,我忍不住了,發出最近一直想要知道的三連問:

「怎麼了」「為什麼唉聲嘆氣」「有沒有需要幫助的」

沒想到,朋友聽到這些話之后眼眶開始微紅

她告訴我:「我感覺我和石頭爸爸都是一個失敗的父母」

原來,朋友的兒子石頭幾乎每個學期都會收到一些「投訴」

有故意踢人的

有揪女孩辮子的

也有傷到其他同學的

總而言之,石頭有一個 活潑好動的性格、也有一顆 惹事生非不安分的心

上課不好好聽講被約談:「這樣下去不行的,以后會跟不上」

也因為 鬧騰不安分被家長指責「妳家孩子太淘氣了,別把我家孩子帶壞了」

用朋友的話來說

別人能遇到的問題,他們夫妻都遇到了

別人遇不到的問題,他們夫妻更遇到了

但其實,這對總是被「投訴」選中的苦命父母也是有原因的

就在昨天,石頭因為「讓同學買卡套」被投訴了

當天晚上

石頭放學回家就被爸爸 罰站墻角,并告誡說「不認錯,就不準吃飯睡覺」

性格倔強的石頭也沒有解釋、更沒有服軟認錯,往墻角一站就是1個小時

最后,喊吃飯的時候石頭依然 固執地說「不吃,我沒錯」

當再次提起卡套事件時,朋友卻 驚愕地發現,一直被「投訴」的兒子竟是那般不自信

原來,卡套事件的真相并不是逼迫同學去買,錢是石頭自己的錢,卡套是同學幫忙選的

事情到這里也就真相大白了,可是石頭為什麼不自己拿錢去買,非要拜托同學去買呢?

一直偽裝得很 堅強的石頭出聲了,他說「妳們都討厭我,卡套老闆娘也討厭我,所以我不敢去買」

那一刻,一向覺得兒子 太淘氣的朋友瞬間破防了,她開始溫柔地說「那妳為什麼不跟我們解釋呢」

石頭此時情緒更大了,他 低吼著說「妳們給我解釋的機會了嗎,每次一遇到事情不是罰我、就是罵我,永遠也都是在夸別人家孩子有多優秀,這些話我都聽煩了,也不想再聽了」

那天晚上之后朋友就更加焦慮了,不過,這份 焦慮并不是兒子有多淘氣,而是透過淘氣看到孩子自卑背后的那份愧疚。

畢竟,朋友和她的丈夫每次一收到「投訴」,不是處罰、就是批評,從來都不曾了解過石頭為什麼淘氣,也從一定程度上給孩子的內心造成了很大的傷害,這件事情也一直成為朋友這幾天 耿耿于懷的自責。

後來,和石頭交談的過程中才知道,原來學校種種被「投訴」的 淘氣行為,只不過是想跟同學做朋友,可是又不知道如何才能吸引同學的注意,如果當時石頭媽媽能多了解關注孩子,相信就不會出現后續很多 不被待見的「投訴」事件了。

這件事情后,朋友也一度陷入自責并告誡自己:任何時候請記得先聽孩子把話說完!

那麼,家長平時該如何避免這種現象發生呢?

01

不管什麼時候記得先聽孩子把話說完

有一個叫《媽媽先別急著罵孩子》的紀錄片不知道有沒有看過:

紀錄片的開頭,幾個看起來臟兮兮的孩子跑向了各自媽媽

當媽媽們看到自己的孩子都抱不上手時,也都紛紛露出了比較 詫異的神色

有幾個媽媽似乎馬上就要發脾氣了

但她們最終還是壓住情緒,并且給孩子一個解釋的機會

而當孩子說出 前因后果后,媽媽們看到那些臟兮兮的衣服還覺得感動欣慰

原來,孩子們路過草坪時看到一位老爺爺的車卡在淤泥里不能動

為了幫助老爺爺 擺脫困境,孩子們都紛紛走入泥沼,幫忙把東西都搬到安全地方

短片里,媽媽們都耐心地聽孩子把話說完,并且給了孩子們解釋的機會

可生活呢?多少爸爸媽媽都是先把孩子 批評一頓后才知道事情的結果

生活不會倒流,而家長對孩子發脾氣留下的 心理傷害也不會自己消失

作為家長,我們都需要給孩子幾分鐘的時間讓他們把話說完

這是我們給孩子成長的機會、也是孩子給我們了解的機會

從生活的 語言環境來說,我們每天都有很多人跟我們說很多的話,可是孩子呢,他們能說話的人遠遠沒有家長多,給孩子幾分鐘時間讓他們把話說完,這是我們了解孩子的過程,同時也是鍛煉孩子說話機會里的 社交必修課

經常聽到很多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越長大就越不愛說話,其實,并不是我們的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愛說話了,而是他們缺乏語言環境、更缺乏語言表達能力。

比如,有些孩子心里有想法但不敢說出來,也有很多孩子能表達又表達得不通順,以至于很容易出現「 詞不達意、言不由衷」的情況。

所以,任何時候都要記得聽孩子把話說完,即便是我們已經知道孩子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也不要著急去給他們下結論、更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又或者是急著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批評。

要知道,一個小時候沒有被好好 傾聽的孩子,他們長大之后也很難去傾聽別人,沒有好好說話的成長經歷,以及不夠耐心聽孩子表達的教育,也代表著親子關系本身就是屬于不平等的,而賦予孩子 話語權是尊重孩子、也是家長了解孩子的機會,請好好珍惜!

02

試著去發現孩子身上獨一無二的優點

有一位母親參加幼兒園家長會,老師說「妳兒子在板凳上連3分鐘都坐不住,我覺得妳應該帶他去看看醫生,是不是存在多動癥情況」

下午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媽媽「老師都跟妳說什麼了呀」

媽媽鼻子一酸,差點掉下了眼淚

她抬頭看了看天空、深吸了一口氣,然后驕傲地告訴兒子:

「老師說妳可棒了,最開始小板凳坐一分鐘都困難,現在能安靜地坐三分鐘,其他同學的爸爸媽媽都特別羨慕我呢,覺得我養出了一個自律又優秀的好兒子」

那天晚上,這位兒子 破天荒地吃了兩碗米飯,并且一粒米都沒有掉在桌子上

很明顯,每棵樹都有獨一無二的 姿勢,也是人們眼里獨一無二的 風景

想讓孩子成為那個 獨一無二的風采,就要學著去發現自己孩子身上 與眾不同的優秀

可惜的是,現實生活中的父母更注重孩子的缺點發現,哪怕是芝麻大小的問題,也能被父母用放大鏡照射出來,還會對這個錯誤進行不斷的嘮叨和啰嗦。

或許,家長的本心是希望孩子能夠在錯誤中 不斷成長、獲取經驗,可孩子真的能夠理解家長的 良苦用心嗎?不能的,他們反而覺得父母就是討厭自己,甚至還會故意 惹事生非去抵抗父母的不待見。

在我所見過絕大多數 叛逆孩子、和 問題少年身上,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從小不被父母認可,被認可是教育里 不可忽略的一種再生力量,它可以決定孩子是 積極樂觀、還是 自卑懦弱的。

從現在開始,建議每一位家長都試著去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并鼓勵認可,妳會發現每一份優點綻放都將會是一個新的能力突破!

比如,妳發現孩子今天比昨天早起了1分鐘,并對這個行為進行鼓勵和贊美之后,孩子第二天可能還會早起2分鐘、甚至5分鐘,自此也慢慢改掉了懶床這個壞習慣。

這是因為,在鼓勵中孩子意識到了哪些事情是正確的、哪些事情是不對的,他們也會朝著鼓勵的方向不斷努力,直到成為優秀里的那個 獨一無二

03

出口教育孩子前先反思一下自己

周末的時候,女兒一大早就跟我商量「媽媽,我能不能看一會電視,等會一定主動去寫作業」

想著從周一到周五不是上學的路上、就是放學寫作業的忙碌,我告訴她「好吧,記得不要看太久了」

結果,沒有提醒的提醒就是從早上看到下午,情緒躁動下便說了一些很難聽的話:

「現在幾點了,妳怎麼一點時間概念都沒有」「就妳這樣言而無信,以后誰還敢相信妳」「我懶得說妳了,妳愿意看就看吧,等到晚上不準寫作業,看妳第二天上學怎麼交差」

本以為出言提醒之后一切就好了

沒想到,女兒 氣沖沖地關掉電視后就跑到臥室發脾氣,寫出的作業也是 東扭西歪

看得出,孩子這明顯是把氣都撒到書本上了

可是,再想想我自己又何嘗不是把氣撒在孩子身上呢?

冷靜過后,我向女兒道歉:「對不起,今天不應該對妳發脾氣,以后還要妳多多監督我,發脾氣的時候要及時提醒哦」

女兒聽到后也對我說:「那下次我看電視忘記時間了,妳也記得提醒我」

是呀,這本來就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女兒忘了時間、缺乏 時間觀,而我也缺乏 情緒自控能力

那一刻,我也意識到了,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共同成長的經歷

他提醒妳、妳提醒他,大家一起共同努力、共同優秀,這便是大家常說的育兒先育己

而談起教育,每一份嚴厲其實都是出自于對孩子的 優秀期盼,可是在教育方面家長往往是挖坑給自己跳,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 分析解決問題的問題,最終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直到出現躲避不及的 兩敗俱傷

就比如說,孩子身上很多小事情可能在成年人的世界里算不上什麼,但放在成長中的孩子身上就不同了,因為孩子是一張潔白的畫紙、怎麼描繪就呈現怎樣的視覺效果。

為了不讓這份幼苗受到污染,平時對孩子要求自然是 嚴厲大過于放縱,而教育孩子的最根本宗旨,其實就是在于「 父母的反思,孩子的認知」,因為孩子就像是一面鏡子里的另一個自己,孩子的 所言所行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父母的影響。

正如,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會沉迷手機這件事情來說,沉迷手機也是因為先有了接觸、后有了迷戀,如果沒有家長一開始的 允許縱容,如果家長沒有整天抱著手機不放,不給孩子營造一種「可以隨便玩手機」的 時間概念,孩子還會把玩手機當飯吃嗎?

所以呀,很多時候問題還是出在家長自己的身上,孩子身上的問題也是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想要孩子擁有健康心理、杜絕不健康的行為,那就需要從家長的 自我反省去優化環境,從而達到給孩子建造 健康認知的視野寬闊。

看到這里后,您還覺得孩子身上的所有問題都是娃子們的錯嗎?歡迎評論區敲出此時此刻的所思所想!

---------------------

我是蘭媽,專注于育兒領域解析作者,以親身事例、各種家庭教育實例,來記錄育兒感觸的瞬間,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蘭媽談育兒一起學習共成長!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