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動腦、一遇到難題就想放棄?這可能是成長思維不夠活躍
文/蘭媽談育兒
有一位讀者告訴我,她的兒子果凍上小學二年級了
每次寫作業的時候都要把爸爸媽媽喊個遍,遇到問題不是放棄就喊幫忙
媽媽發現,果凍所求助的問題都是白天在課堂上已經學過的 知識點
問題基本上沒有什麼難度,有些難度的題目 稍加提醒,也能做對
這就讓媽媽感到不能理解了,為什麼題目不難、果凍也會做,卻偏偏要喊爹喊媽求助呢
其實,現實教育中此類情況并不稀奇,很多孩子不愛動腦筋、或一遇到困難就放棄
著名心理學教授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就曾針對10歲左右的小朋友研究過
他先是給小朋友安排一些難題,很快就發現一些孩子遇到困難就放棄了,對孩子來說太難的題目就像是一場災難
而另一部分沒有輕易放棄的孩子呢,他們會通過自己不斷的嘗試和努力去接近目標,挑戰困難的過程很多孩子也覺得「可以學到更多東西」
當通過做不出題來觀察孩子的反應,發現容易放棄的孩子會顯得比較 沮喪、自卑,在困難中不斷嘗試努力的孩子會表現得更加 興奮、樂觀
這也讓我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孩子是屬于放棄類型、還是挑戰類型,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他們的個人思維能力
在這組研究中, 卡羅爾·德韋克就把兩組孩子遇到困難的不同信念總結為兩種,即為固定型思維和成長型思維
不同信念的思維總結,天賦是屬于固定型思維,能力是屬于成長型思維
若固定思維的能力不變,那麼學習現狀也是很難發生改變,而成長思維是可以不斷提升的,只要妳敢想、一切都可以改變
針對兩種不同思維的研究發現,卡羅爾·德韋克的研究團隊通過熱成像進一步證實,發現思維不同的孩子還有著不同的大腦活動
比如,在面對挫折、和錯題方面,成長型思維孩子的大腦會更活躍,而固定型思維則更容易「 撂挑子」
而 卡羅爾·德韋克教授的這項研究,還有一個意義非凡的發現,那就是固定思維雖然有著相對強的智商遺傳因素,但成長思維的大腦活躍卻可以通過引導和學習改變
也就是說,孩子不愛動腦筋、或者一遇到難題就放棄,那就需要從成長思維開始讓大腦「活躍」起來
那麼,家長們該如何通過成長思維「智取」讓孩子的大腦活躍起來呢?
首先,必須要打破固定思維
人類大腦有種 神經細胞叫做「鏡像神經元」,這是一種 模仿性細胞
有個叫做「思維病毒」的教育新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
所謂的「思維病毒」,就是存在 思維個體的一段信息體,包括 自我復制、發布 思維指令
這段信息體,可能是一種行為選擇的判斷,也可能是一段話的主題含義,還可以是某種機體的條件反射
教育里的「思維病毒」,又被稱為 親源性傳染,特別是那些比較依賴、喜歡或關系比較好的人,所產生的影響性比較強
其中,「思維病毒」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很多家長都忽略了
舉個例子,一位媽媽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回家就拿孩子出氣,而孩子不如意的時候也會拿媽媽出氣
這就是「思維病毒」和「成長思維」之間的影響,只有正確的思維才能帶動價值高的成長活躍
如果一個家長不改變自己的固定型思維,總是拿舊時代教育去約束、限制孩子,那麼無疑是告訴孩子「妳就是這樣了,怎麼努力都沒有效果」
所以,想要通過成長思維來讓孩子的學習大腦活躍起來,家長首先就需要打破固定思維
當我們希望孩子不要「遇事就喊爹喊媽」時,當我們希望孩子是「成長思維」時,最需要做的是什麼?
不是給孩子制定完美計劃、也不是斥資讓孩子參加各種提升班,而是訓練孩子之前先訓練自己
一個擁有成長型思維的家長,即便是遇到困難、也不會隨便嘮叨抱怨,他們會想辦法讓不可能變成可能
比如,家長會老師點名批評孩子了,成長型思維家長會告訴自己「這說明老師看重孩子,覺得有培養空間」
而一個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會在心中總結「 這是好事」的正能量家長,給孩子帶來的也是正能量
反之,孩子還沒有成長、還沒有踏出腳步,就被「我不行、我害怕」的固定思維所擊敗
其次,幫助孩子做好查漏補缺
曾經,有位老師講述了他的一段教育經歷
當女兒考試考了50多分時,他先是「懵了」一下,可也很快回過神
他告訴女兒說「考試本來就是幫助學生查漏補缺,這次妳考了50多分,如果能找到40分漏洞,和那些考試100分的同學相比,等妳把漏洞都補上了,進步就會比他們更大」
這樣的分析和鼓勵之后,一個 沮喪、落魄、甚至 自我放棄的孩子,又開始燃起了信心
孩子考試不及格的情況,很多家庭都會發生過,不同家長的應對方法,所帶來的影響性也是不同的
上邊所講的那位老師,就是打破了「好成績就是好學生」的固定思維,通過 查漏補缺來讓孩子的思維真正成長、活躍起來
這樣引導和教育的優點,就是讓孩子不會沉浸在「結果」里,而是把更多的精力和視線,通通都放在如何應對、和改變結果上
具體如何幫助孩子查漏補缺?擊掌鼓勵,了解一下
幫助孩子分析難點的成長型思維,最需要的就是「行動」,也被稱為 概念漏洞
行動力決定著孩子的 分析力,分析動力越強的孩子遇到挫折的 抗壓能力也越強
為了更好地幫助孩子查漏補缺,家長的 推波助瀾很有必要
比如,孩子分析錯題、找到漏洞的時候特意跟他們擊掌慶祝
這種來自精神和行動上的鼓勵,對孩子的專注力和思維成長都是大有幫助的
最后,突破是在行動中尋找方案
孩子不愛動腦、或者一遇到困難就想要放棄,除了受到固定思維和成長思維影響之外
還有一種孩子叫做「空有一身夢想,卻從來不實現」
這類孩子比較有趣的地方就是,并不是害怕遇到困難而原地踏步,也不是破罐子破摔地放棄自己
他們有夢想、有計劃,也特別希望自己可以成為 矚目焦點里的一員,但就是在實事施展方面比較乏力
有些孩子列了幾大頁計劃, 信心滿滿地準備迎接勝利,可是一到實踐的時候就開始 閉目養神、修身養性了
有人說,這類孩子就是懶
其實,人性的弱點就是懶惰,很多成年人不也是嘴上說「再睡一分鐘就起床」,結果卻是睡了30分鐘、一個小時…
這種連成年人都無法改掉的人性懶惰,又何況是孩子呢
別忘了,任何成功都是在失敗中獲得經驗,任何突破也都是在行動中尋找方案
所以,當孩子有一個計劃、定了一個目標時就要馬上實施,別犯懶
當孩子突破犯懶的成長思維后,遇事解決的說行動就行動, 自然而言也就改變了不愛動腦筋、一遇到困難就放棄的喊爹喊媽
如何有效幫助孩子改掉人性懶惰的「壞毛病「?大家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慢慢糾正:
1、孩子寫作業喊爹喊媽、一遇到困難就放棄了,先試著換種學習氣氛,比如,讓孩子體驗一把「當老師」的感覺,孩子指導大人、或發現問題的過程,就是他們大腦活躍的勤勞轉變
2、讓孩子在對應的年齡做應該做的事情,孩子在貪玩的年紀就不要過度限制玩鬧,勞逸結合和自信建立,這也是孩子自立自強的生活歷練
3、保持活力和飽滿的精神狀態,平時學習之余可以帶孩子到大自然走走,能夠開闊眼界的同時,也能緩解學習一天的疲憊和煩躁
4、鼓勵孩子不會費勁,對孩子來說卻是精神和心靈上的鼓勵和自信心,不要對孩子吝嗇贊美,妳的一句鼓勵,也許會成為孩子「不放棄」的理由
5、育兒先育己,教育孩子不要「犯懶」的時候先改掉自己的懶惰,當一個家庭都活躍著勤奮、和樂觀時,孩子也會不自覺跟著去模仿學習,這就是思維的感染能量
記得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也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按其所未行而行
那麼,關于孩子的成長思維教育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