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不知道讀書有什麼用?說道理,不如給他們講講「小故事」
文/蘭媽談育兒
知識是珍貴寶石的結晶,文化是寶石放出的光澤——泰戈爾
28歲寶媽寧寧,她自認為自己一直是一個特別優秀的時尚辣媽
在工作上 奮發圖強、積極向上,平時也特別熱愛各方面的知識學習
可再優秀的家長,終究也無法避免孩子成長中的各種叛逆問題
年僅10歲的女兒,最近居然說什麼也不愿意去上學了
這對于職場女強人來說,自然是絕對不允許的
于是,寧寧便開始苦口婆心地各種規勸,可叛逆丫頭總是會用各種借口來堵塞:
「一天到晚就讀書學習,那讀書學習到底有什麼用,那麼累,還不如在家看電視、玩手機」
「現在學校都減負,不給我們安排那麼多家庭作業了,妳們還整天逼著我寫作業,有什麼意思」
「我奶奶說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以后我不吃讀書這碗飯,照樣可以生活得很好」
…
好吧,這不說大道理還好些,一說起大道理,孩子反駁起來血壓都不知覺升高了
不知讀書有何用的苦口婆心規勸,又讓我不禁想起了另一個故事:
有一天,一個9歲的小男孩到派出所報案
一進門,男孩就 可憐兮兮地要求警察叔叔把自己的媽媽抓起來
理由是:被媽媽家暴了
警察叔叔一聽:那還得了
第一時間就仔細查看了男孩身上的受傷情況
結果,檢查了好幾遍也沒有看到任何傷痕
后經過警察叔叔的再三詢問,才得知情況
原來,男孩在家不好好寫作業被媽媽威脅說「再不認真,就打斷妳的腿」
男孩聽后立即被嚇著跑出門,希望警察叔叔先把媽媽抓起來,這樣就可以不用挨打了
另一邊的媽媽,得知 前因后果后自然是被氣得不輕
可事后,靜下心來想想,媽媽不禁反問自己:我的方法有效果嗎
很明顯,如果有效果的話,男孩也不會跑出去想要報警把抓走媽媽了
這些真實案例也告訴我們,之前我們 費盡心思的那些教導,或許一直都用錯了方法
再回到今日的主題:孩子不知讀書有何用
我認為,孩子之所以和父母之間容易發生分歧,主要還是因為孩子不能理解
再加上,所謂的 苦口婆心大道理,就像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演講,雖然蠻是道理,真正能 吸納己用的卻不多
所以,和孩子講真理就應該 簡單易懂,沒有所謂的現在、更沒有所謂的未來,自我激發的 真情流露才是對孩子最好的說教方式
沒錯,如果可以的話,從現在開始先給他們講一些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吧!
比如,以下具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就值得給孩子們講一講:
01
妳的眼神它能察覺到
很久以前,有一位智者路過一片稻田,剛好碰到一位農夫正在辛苦地趕著兩頭牛耕田
智者看了一會,就隨口問了一句「妳覺得這兩頭牛,哪一匹干的活多一些」
老農抬頭看了看,并沒有回答
等到把兩頭牛都拴好、喂上飼料后,才來到智者的面前
他先是背對著兩頭牛,然后告訴智者:「那匹正在搖尾巴的牛,平時干得活多一些」
智者有些不解「剛才問妳的時候為什麼不說呢?難道還怕懶牛聽了會鬧脾氣嗎」
老農 一臉正色地回答道「妳的眼神它就能察覺到,牲口和人也一樣,只有被人夸贊的情況下,才會更加賣力地做好事、干好活」
看完這個故事,有沒有覺得老農和耕地的馬兒,特別像我們平時里的教育模樣呢
而老農之所以和馬兒能配合得那麼 默契,就是因為老農能夠考慮到馬兒的感受,生活中的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嗎?
為什麼要把老農的故事放在第一個?這就是給家長和孩子之間創建一個情感 過渡期
給孩子創造一種「 被重視」的情節,同時又給家長帶來「 傾聽」的感悟
育兒先育己,讓老農和馬兒的故事成為孩子和父母共同改變的啟程吧!
02
先甜不算甜,后苦才叫苦
有一個女孩,高三考試榮獲全縣第一名
媽媽有幸參加了孩子們的畢業典禮,并且作為家長代表上台發言
當問及如何培養如此優秀的女兒時,媽媽對著台下幾千雙眼睛問了一個問題:
「如果我們給猴子一根香蕉、和一疊錢,同學們猜猜猴子會怎麼選」
孩子們 異口同聲回答:「當然是香蕉,因為猴子最喜歡吃香蕉了」
女孩媽媽:「那同學們覺得猴子傻嗎」
有個男孩懵懂地舉手說「如果有錢就可以買更多香蕉了」
女孩媽媽又問「如果給妳們一部手機、和一堆作業,妳們會選擇什麼呢」
台下孩子紛紛低下頭 竊竊私語,想說但又不想說
女孩媽媽見狀,接著說:
「我知道,在坐的很多同學們內心都喜歡選擇手機」
「瞧瞧,傻傻的猴子,和傻傻的同學們是不是很像呢?先甜不算甜,后苦才叫苦」
「如果只看到拿起香蕉就吃的安逸,握著手機就打游戲的快樂,那麼我們會因此失去多少有意義的事情呢」
「同學們,現在的妳們正處于學生時代,當前的眼界和態度不同都會產生很大差距,請記得,現在吃的苦、才是妳們今后享的福」
女孩媽媽的一番演講下來,當時就獲得場上場下的 激烈掌聲
我不知道,女孩媽媽的演講能改變多少孩子、又有多少孩子能聽進去
但從教育的角度來說,聽故事始終要比講道理的效果好用
一方面,是孩子根本無法體會到「不讀書帶來的后苦」
另一方面,父母和孩子之間的 高度不同,孩子自然也會聽不懂道理
所以,當孩子問妳「讀書有什麼用」時,不妨把這位女孩媽媽的演講故事說給孩子聽
03
竹籃打水不一定是一場空
有個叫石頭的男孩,媽媽受不了窮苦改嫁,爸爸又長年在外打工
于是,石頭便從小跟著爺爺住在山里面
等到石頭8歲后,爺爺就計劃著把孩子送到鎮里的學校讀書
可是,路程實在是太遠了,每天光是往返時間就需要消耗3個小時
并且,每到了冬天 早出晚歸都是頂著漆黑的夜空
有一天放學回家,石頭問爺爺:
「爺爺,我每天起早貪黑去上學,可是我什麼也學不會,只要把書本合上就忘記了,既然學不會,為什麼還要每天那麼辛苦地讀書呢」
爺爺看得出,石頭這是不愿意吃讀書的苦了
他并沒有立即回答石頭的話,而是指著墻角裝石頭的籃子,然后說「妳拿著籃子到河邊幫我提一籃子水回來吧」
石頭聽完爺爺的話后就開始行動,可是還沒有離開河邊籃子里的水就空了
爺爺看著石頭著急的模樣,笑著說「是不是跑慢了呢」
石頭聽完更加賣力地跑,可試了好幾次,還是那樣
最后幾次,石頭 泄氣地說「爺爺,妳故意騙我,籃子根本就盛不住水」
爺爺笑瞇瞇地看著石頭,然后示意石頭低頭看看
接著說「妳只看到籃子盛不住水,其實竹籃打水不一定是一場空」
石頭仔細看了看,然后露出勝利的笑容說「哦,原來是這麼回事,那我堅持努力學習,是不是也會成為老師眼中的優秀生呢」
爺爺堅定地回答:
「當然了,學習就像是竹籃打水,看起來盛不住河水,其實在竹籃經過水的時候就會一次比一次干凈,爺爺讓妳好好讀書,也是希望妳能在知識的熏陶下,未來可以擁有更多選擇的機會,這就是讀書的意義」
經過一次竹籃打水的親身實踐后,男孩往后的每一天更加 努力讀書了
最終,也憑借著自己 出色的努力、和 堅持不懈,成為了鎮上為數不多的大學生
04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有一個媽媽,帶著自己的女兒去店里買碗
她先是隨便拿了一只碗,然后和其它碗輕輕地碰撞一下
女兒問「媽媽,妳為什麼要把碗拿起來碰撞,好奇怪呀」
媽媽笑著解釋說「不拿起來碰撞一下,怎麼知道碗好不好呢」
看到女兒還是滿眼不解
媽媽接著說「兩只碗相互碰撞在一起,它們會發出聲音,有清脆悅耳的聲音才是好碗」
老闆聽到后不語,而是默默地拿起一只碗遞給媽媽,并說「那您試試這只碗吧」
媽媽試了一下,發現老闆給的那只碗,不管和什麼樣的碗碰撞在一起,都能發出 清脆悅耳的聲音
媽媽覺得特別驚訝
老闆這個時候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您之前拿的那只碗本來就是次品,所以選一只好的碗,首先需要確保手里的那只碗就是好的」
那件事后,也讓媽媽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
妳是誰,就會遇到誰
妳怎麼教育孩子,孩子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現在結交怎樣的圈子,未來也會融入怎樣的 氛圍
而讓孩子努力讀書,也并不是為了身上的光環和名氣,是希望他們未來所融入的圈子能看得更高更遠
有位教授媽媽曾對自己的孩子這樣說:
「一個空的塑料瓶,拿去賣廢品,最多只值1毛錢,如果裝上礦泉水值1元,裝上橙汁值4元,裝上紅酒又值上百元」
這句話給人帶來的感悟頗深,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孩子裝著怎樣的想法,也決定著他們身上可發揮的能力和價值
學習,雖然不一定就是萬人之上,也或許無法卓越、更無法家財萬貫,但孩子腦子里裝的是學習、還是游戲,卻無形中影響著孩子會突破怎樣的成就
所以,當孩子不知道讀書有什麼作用時,為人父母者一定要耐著性子,幫他們疑難解惑、找到人生方向,頭頭是道的大道理也不如小故事耐聽,這就是機智
也請記住,孩子無需優秀、更不一定要成為人中龍鳳,因為每個孩子的成長都不同,等待就是父母陪伴孩子最好的方式!
加油~